从“宜商”到“宜家”:依维柯聚星如何重塑影视创作后勤
“你看到的很多视频,貌似很简单,但实际上背后都有很多人在付出,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协调、去完善,才能出来一支令人满意的片子。”
说这话的人叫何志伟,一位80后导演兼摄影师。投身光影事业二十余载,他早已习惯了与时间赛跑,与光影共舞。对他而言,创作不仅是按下快门的瞬间艺术,更是一场涉及团队、设备和后勤保障的精密战役。长时间的拍摄是家常便饭,最长的一次,他和团队连续工作了整整24小时。


在镜头的方寸之间,他追求极致的艺术表达;而在镜头之外,他同样渴望一个能够承载梦想与现实的可靠”搭子”。这个”搭子”,不仅要装得下他珍贵的”武器” 摄影器材,更要容得下整个团队的默契与灵感,它就是依维柯聚星。

方寸之外的“创作分裂症”
在影视创作的链条中,现场拍摄是核心,也是最考验团队协作与后勤保障的环节。“我们团队除了摄像机、无人机、稳定器这些核心设备,灯光、三脚架、滑轨,甚至收音用的挑杆,一样都不能少。”何志伟回忆道。

而在拥有聚星之前,何志伟团队的出行状态堪称”分裂”。由于设备繁多且精密,他们不得不兵分两路。“我们通常开两辆车,团队成员经常自嘲一台车子拉’牛马’,一台车子拉’牛马’的装备。”这种模式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沟通和协调成本,更让他时刻悬着一颗心,生怕设备磕了碰了。那些设备,每一样都是他们的“武器”,是创作的根本。更重要的是,这种物理上的分离,割裂了团队在路上的宝贵交流时间,灵感的火花,常常在奔波的焦虑中被无情浇灭。
一次邂逅,一个破局者:当光影遇见"聚星"
改变,源于一次路上的偶然邂逅。何志伟无意间瞥见一辆依维柯聚星,其独特的设计和宽大的车身瞬间吸引了他的注意。他默默记下车型,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这款宜商宜家的”头号VAN+“似乎能完美契合他的所有需求。

不久后,一次与同行的交流彻底坚定了他换车的想法。“他们开的就是依维柯,告诉我一个车子就能装下整个团队和所有装备,效率极高。”朋友的现身说法,坚定了他前往4S店看实车的想法。当他亲手拉开聚星的侧滑门,看到那个宽敞通透的内部空间时,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我当时就在脑子里比划了一下,把我们所有的器材都放进去,空间还有富余。最重要的是,人和器材能同处一车,路上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提车后,何志伟的聚星不仅仅是一辆交通工具,更演变成了一个高效、舒适的移动工作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辆车已经陪伴他在江苏区域行驶了3000多公里,成为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
不止于行:从交通工具到移动的"灵感港湾"
对于影视创作而言,稳定与效率是成功的两大基石。依维柯聚星的加入,恰恰在这两方面给予了何志伟团队最坚实的支持。
颠簸是精密设备的”天敌”,也让车内办公成为一种奢望。何志伟说:“以前在路上看方案和剧本,总得分出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扶着器材。你看现在我还能在剧本上圈圈改改。”这种平稳的体验,得益于聚星扎实的底盘,镜头可以放心地摆放在车内,不必担心颠簸造成设备损坏,同时优异的NVH静音工程,让车内安静而舒适,即使是在车上为演员补妆都不会觉得颠簸,更不用说阅读和讨论了。

拍摄工作经常需要与时间赛跑,一天转场两三个场地是常态。“我们每次转场都争分夺秒,这个车动力强,爬山路也不费劲。”的确在聚星强劲动力的加持下, 何导的每一次拍摄工作都能高效顺畅地推进。
"去班味儿"的缓冲舱:在工作与生活间温柔切换
高强度的创作工作之后,如何快速”回血”,是许多创意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对何志伟而言,聚星不仅是工作上的得力”搭子”,也成为了他切换生活状态的”缓冲舱”。

“收了工,我喜欢把座椅放平,翘个二郎腿在车里小憩一会儿。”他笑着说,眼神里流露出一种满足感。闲暇时,他还会和朋友相约,开着聚星找个湖边,甩上两杆;或者带着家人去周边的公园散步、露营。这种从工作到生活的无缝切换,正是聚星”宜商宜家”理念最温情的体现。
结语:每一束光,都因"搭子"而更璀璨
“一个片子从前期写脚本,到拍摄完成,其实只完成了50%。后面还有专业的剪辑、包装、调色、校对等一系列流程。”何志伟感慨道。影视创作是一条漫长而严谨的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致的专注与投入。

对于何志伟和他的团队而言,依维柯聚星的加入,优化了这条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是”装得多、跑得稳、开得爽”,更是团队效率的保障。它像一个沉默而可靠的”搭子”,承载着器材,也承载着一群追光者的梦想。每一次出发,都因这位新”搭子”而元气满满,共同奔赴下一场光影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