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共赴一场“向智·向新”的时代之约
当前,汽车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低碳化”的快车道。在这场席卷行业的“巨浪”中,技术创新已从“选择题”变为“生存题、发展题”。

11月23日,以“向智·向新”为主题的2025江铃集团科技创新论坛在南昌举行。论坛围绕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三大方向,设置多场专题报告与圆桌对话,来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同济大学、华为云、经纬恒润、博世、优必选、比亚迪弗迪电池等机构、院校的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汽车产业转型中的关键技术路径与生态共建机制。

论坛议程环环相扣,形成从宏观趋势到专项突破的完整逻辑链。上半场聚焦顶层设计与产业方向,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同济大学专家的引领下,深度解读国家技术路线图与智能底盘发展趋势,为未来技术布局提供战略参考。

下半场设置专题报告与圆桌论坛,形成“技术-产业-路径”的闭环探讨。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专题首次邀请优必选科技分享人形机器人工业应用;华为云与新石器分别从AI生态与物流场景展现智能技术落地潜力;动力电池与智能座舱环节由比亚迪弗迪电池、经纬恒润等企业带来关键技术突破实践。

圆桌论坛上,围绕“迈向汽车强国的战略路径——深度解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主题,六位专家展开深度对话。在愿景展望中,专家们一致认为路线图3.0为产业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在技术路径探讨中,针对纯电、混动与燃料电池的“三元格局”,周世良、杨瑞龙与廖善彬指出三者将长期互补,分别主导不同场景,而黄岩军、沈祖英与刘钦则研判L3级智能驾驶虽面临安全挑战,但仍是关键过渡阶段,需技术、法规与生态协同突破;在产业生态环节,外部专家为江铃建言强化跨界融合与链协同,内部团队则呼吁行业共同攻坚关键技术标准与基础设施。整场活动形成共识:唯有以开放协同的姿态融入“车能路云”一体化生态,才能赢得未来。

现场表彰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技术共享平台授证
时乐泉
江铃股份公司智能驾驶工程师
作为智能驾驶开发从业者,看到当前市场上无人驾驶产品从概念已经开始走向规模化交付,既振奋又焦灼。当前我们亟需构建“软件定义+场景驱动+快速迭代”的核心能力,聚焦物流、出行等刚需场景,强化全栈自研与数据闭环,以客户为中心,推动商用车智能化转型,力争在行业变革中走在前列。
邬晶明
江西五十铃汽车公司智能网联科经理
本次科技创新论坛,我深刻感受到端侧大模型已成为智能座舱升级的核心引擎,车企需在模型压缩、算力适配与成本控制三方面协同突破:通精简模型体量,保障交互体验,优化芯片算力分配,结合车云协同与硬件预埋,实现高性能、低延迟、高性价比的智能座舱体验,推动技术真正落地。
胡敏娇
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公司智能座舱主任工程师 本次论坛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座舱体验日趋同质化的当下,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已成为破局关键。构建多模态场景引擎,主动识别用户状态并推荐服务;建立跨会话记忆网络,实现个性化设置;引入情感计算,动态调整交互与氛围。三者协同,方能打造真正懂用户的智能座舱。
正如江铃众多与会工程师们所感,这场论坛带来的不仅是前沿视野,更是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在挑战中把握机遇的坚定决心,唯有以硬科技筑基,以软科技赋能,在开放中创新,在融合中共赢,江铃方能在这场产业变革中稳步前行,驶向更加智能、绿色、安全的出行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