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加商用车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国内的重卡市场以平头卡车为主,仅存的长头车市场也是以前落后产品换个符合排放的发动机继续生产,让国产长头车沦落为低端产品的代名词。反观平头车市场车型配置越来越高,各种大马力大排量发动机装车、各项舒适性配置不断增加,外形越做越美观。长途运输除了平头车没有第二个选择,没人愿意用220马力、驾驶室漏风、跑起来晃晃悠悠的低端长头车去跑长途。
平头车是现在的主流
在平头车市场同质化严重的时代,厂商以客户为中心才是创新的正确方向,市场需要更多细分的车型,再小众的需求也应该得到满足。
前五六年也有厂商陆陆续续在展示一些配置能媲美平头车的长头车产品,例如2011年上海车展那辆长头天龙;中国重汽基于HOWO A7生产的威泺长头车等,在网上一度引起热议。然而现在天龙都要换代,重汽A7也已经被重汽T7H替代,我们还是没有等到他们的长头车量产。
重汽威泺
2016年4月北京车展柳汽首次公开长头车产品乘龙T7,动力配置、舒适性配置等各方面都与主流的国产高端平头车达到了同一水平,改变大家“国产长头车等于低端”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它有希望量产。
2016年北京车展上的乘龙T7
今年9月23号在河南郑州乘龙T7终于宣布上市,量产销售已成定局。站在整个卡车行业角度来看,乘龙T7是国内第一款能符合当前运输市场需求的量产长头车产品,国产长头车里面的第一款量产高端车型。
国产高端长头车的探索者
很多人对乘龙T7最终的产品形态不是很满意,究其原因是“期待过高”。长期看美国产的长头车,各种高端、奢华、移动房车一样,导致认知里面把长头车和美国式的长头车划等号。用户想要那种车,厂商也想做那种车,可是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最终都要回到一个“钱”字上。
美式长头卡车内部
国内法规对于长头卡车是多给了1米的长度限值,厂商能下功夫的地方也就只有这1米,真的像美国长头车一样不在乎车身长度去扩大休息区的空间,那后面挂车的长度就会很短,影响的是用户盈利,少拉货=少赚钱。想的时候都是天马行空的,真正要掏钱买车的时候大家都很老实,生产出一款美式的长头车卖不出去,那推广长头车也没有任何意义。
长度是一方面,自重也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长头车做的长,自重就会增加,与现在国内轻量化盛行的风潮是相反的,用户买不买单?不买。即便有也是凤毛麟角。又回到那句话,卖不出去的长头卡车是没有意义的。
有人又会说,可以用轻量化材料减重,美国长头车那么长那么大自重也和平头车差不多呢。这又忽略了另一个问题——价格。用轻量化材料还要保证强度各方面不减弱,材料成本肯定是要增加的,生产的成本最终还是要用户买单。高昂售价的长头车在国内卖的出去吗?卖不出。卖不出去的长头卡车是没有意义的。
沃尔沃VNL长头车
简单梳理一下就很明确了,长头车的理想状态是空间大、休息区宽敞舒适、自重轻、拉货量和平头车要一样多、价格还要能消费的起,最起码现在来说是不务实的想法。因此国内要生产一款配置能和平头车一样的长头车太难了,各种受限条件太多,产品价格不能比平头车贵太多,自重不能增加太多,长度也不能增加太多,还要有平头车一样的配置,你说难不难。
在此之前国内没有过高端长头车这个品种,柳汽把乘龙T7量产也是风险和机遇并存。我个人更愿意把乘龙T7定义为:国产高端长头车的探索者。
驾驶室基于乘龙H7打造
乘龙T7和柳汽高端平头车产品乘龙H7是同一个重型车平台的产品,驾驶室外观设计延续了H7很多设计语言,例如那个前脸进气格栅和H7如出一辙。
从冲压痕迹就能看出来T7驾驶室骨架和H7是相同的龙骨式驾驶室。这意味着零部件通用程度高,以后更换维修一些零部件可以和H7通用,减少了售后方面的一些担忧。
多出来的“长鼻子”可以向前翻转,维修保养发动机就不用翻转驾驶室。车内有个开关解除锁止,再用力拉引擎盖上预留的把手就能翻起。
长头的布局让发动机进气管道也做了一些改动。一般平头车的进气管道都是在驾驶室后面,乘龙T7空滤就在发动机旁边,翻起引擎盖就能更换滤芯。
进气管道就很隐蔽了,引擎盖上有一段凸起空鼓的地方就是进气管道(图片标蓝部分),进气口则是引擎盖左侧那个开口。
驾驶室后部有2个气囊减震来提高舒适性,前部只有铰接机构,没有减震,这是和平头车的差异点。长头车座椅已经不在前轴上,舒适性应该是不会受影响的,真相等体验实车动态体验之后才能得知。
更低的驾驶室
长头车发动机前移,驾驶室下方就不需要预留位置给发动机,因此驾驶室地板离地高度相对来说比平头车低了许多,上车踏板都只有2级,上下车更便捷,这是平头车难做到的。
内饰与乘龙H7风格一致,咖啡色的中控台与黑色的按键区域融合的非常好,再加上一条银色拉丝装饰面板从方向盘右侧贯穿到中控台中间位置,设计感很强,异型不规则中控台成了当下潮流。
多功能方向盘、自动空调、电动后视镜和后视镜加热功能都是现在国产高端重卡的主流配置,乘龙T7一个不少。
地板上除了换挡杆,后面还有杯架和暖水瓶架子,根据中国驾驶员用车习惯设定的一个功能。
座椅用了咖啡色和白色拼接的设计来凸显档次感。主驾驶座椅气囊减震,带有手动腰部支撑调节功能,坐垫长度偏短,对腿部的支撑效果较弱。建议给T7车型提供几款更高端、功能更丰富的座椅让用户选装,满足更多人的个性化需求。
驾驶室顶部3个储物柜体积都比较大,柜门使用液压支撑杆支撑,中间柜门大一点使用了两根液压支撑杆,每个柜都带照明灯。
卧铺的设计是柳汽一直以来的延续性项目,基本每一代车型的卧铺都可以变成小桌子,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坚持这样设计的厂商。三段式卧铺可翻转,左右两段翻起来下面是储物柜,中间那段翻起来就可以放下小桌板。
同样的功能对于某些用户可能是鸡肋,但是有些人却觉得很实用,多一项功能总归是好的,用不上的人可以不用。还是那句话,再小众的需求也应该得到满足。
主推430和500马力
相比于乘龙H7平头车,T7的轴距增加了600mm,6x4底盘轴距3900+1350mm,转弯半径、通过性各方面都会受到一些影响,这是长头车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不过现在国内违规的超长车那么多都能正常运营,T7也能适应大部分工况。
多出一个“长鼻子”刚好可以放下发动机,这样驾驶室下面就没有了发动机的“烘烤”,后面的卧铺位置离发动机距离也更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车内的舒适性和静谧性。
现在上市的T7主推潍柴发动机,有12升WP12 430马力和13升WP13 500马力两款动力可选,是国内重卡跑长途用的比较多的两个马力段,尾气排放达到国五要求。展车装的是WP13.500E501发动机500马力版本,最大扭矩2400Nm(1000-1400r/min)。
乘龙T7的定位很明确,现阶段只针对长途高速物流工况,大排量大马力是一方面,轻量化方面也做足了功夫。
匹配的变速器采用轻量化铝合金壳体设计,法士特12JSD220TA手动12挡,最高挡为超速挡,后续可能会加入法士特AMT自动变速器产品供选装,主推手动挡配置可以让产品售价更亲民,利于产品推广。
铝合金壳体变速器
前悬架只有2片抛物线钢板弹簧,后平衡轴免维护设计,3片钢板弹簧,在钢板数量上就要比其他厂商产品少1片。
前悬架
后钢板悬架
282mm高度单层喷塑车架也减轻了不少重量,车架高度要比其他厂商车型矮8mm,大梁由6300吨冲压机一次冲压成型,轻量化也保证了承载力。
底盘左右350+450升双油箱设计,800升总容量已经能保证2000公里单程运输中途不加油。
左侧油箱
右侧油箱
前轴采用美国康迈油润滑轮端轴承,50万公里免维护,保养间隔周期长,定期换油就行,减少了保养次数和时间,国产车现在很喜欢用这个配置。
后驱动桥为方盛FS160免维护产品,轻量化设计。桥壳上也印了大大的“长换油”3个字,轮端轴承不需要单独加注润滑脂润滑。
3.7的后驱动桥速比是主推配置,结合12挡超速挡变速器,经济车速大约在65-95Km/h,高速巡航动力储备充足,可以从容应对一般的小坡。经常跑的路况平路多可以选430马力版本,变速器和后桥速比配置是一样的,动力输出表现会弱一点。
其他配置标配铝合金储气筒,WABCO制动阀、ABS、自动刹车调整臂、全包围导流罩、侧裙版、动态节油开关、发动机制动、定速巡航、行车记录仪等配置,可选装铝合金轮圈、独立暖风、车载冰箱、燃油加热系统等。
需要更多时间去发展
很多人一直好奇长头车和平头车比有什么优势,简单来说有以下几条:
1、安全性:发生事故时,长头车缓冲距离大,驾驶员生存空间被侵入的几率降低,提供更高的安全性,长头车发动机在驾驶员前面,驾驶室离地高度低于平头车,重心降低,在发生碰撞时的倾覆几率低于平头车。
2、维护便利性:长头车维修发动机不需翻转驾驶室,操作较方便,同时,放置于驾驶室内的物品也不会因驾驶室的翻转而散落。
3、实用性:平头驾驶室由于放置在发动机上面,驾驶室高度、车门、踏步均比较高,驾驶员上下车困难,由其是部分身高偏矮的男性驾驶员,更是非常不便。
4、舒适性:长头车发动机大部分位于车辆前方,驾驶仓在前轴之后,能够避免发动机的热量与振动直接传递到座椅底下,前轴的跳动对驾驶位的影响也会最大限度减少,相比之下平头车驾驶员不仅坐在发动机上方的受限空间,同时还要承受发动机带来的热量及噪声的影响。
5、经济性:长头车在造型方面可更加容易的利用空气动力学来提高燃油经济性,尤其是在高速公路行驶状态下,节能效果更加明显。
乘龙T7不是国产长头车的最终形态,可能它有很多的不完美,但这只是国产高端长头车探索的第一步,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就已经不容易。乘龙T7是现阶段考虑配置、零部件通用程度、研发成本、售价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最优答案。我们要给出更多的时间让长头车去发展,最后探索出适用于国内工况和国情的长头车产品,纯正的美国长头车虽好,却不适合中国。
对于乘龙T7,有两位热心网友的观点评论非常中肯:
@逍遥肆弎:比起以往的长头已有不少提升,法规限制是现实、作为生产资料的成本考虑也是现实,用心设计、契合客户的产品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特别是销量上的尊重。其实我还是看好这台长头的,可能不会成为爆款,但销量比起以前一水的低端长头产品应该有改观。
@嘉祥石头7:希望能销量能达到一个盈利平衡的水平!然后期盼在重卡多元化的道路上,付出得到一点点认可,带动长头车,一点点进步!!!
最后再爆个料,柳汽后续会推出一款定位低一点的T5长头车,扩大乘龙长头车产品阵容,形成高低搭配。
图/文:陈驿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