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人:物流路上的平凡英雄
“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陈奕迅的《孤勇者》不仅成了脍炙人口的“儿歌”,用来形容每天奔驰于中华大地上千百万卡车司机的职业状态也十分恰当。他们鲜少出现在聚光灯下,常常披星戴月孤身上路,无非就是要赶在约定时间将货物安全交付,然而这一路甘苦自知却不足为外人道。
沃尔沃卡车“加油,卡车人”系列走访了威海市天泉源物流有限公司,与60后、70后、80后、90后的卡车人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谈,打开年代记忆,聆听司机心声,在助力中国物流成就今日之辉煌的同时,他们平凡的点滴值得点赞。
60年代:道路不易,他却干了36年
威海市天泉源物流的曲大胜和王炜,都出生于60后,是卡车人队伍里名副其实的“老司机”。其中更为年长的曲大胜从上世纪70年代入行算起,至今已经开了足足36年的车。“从小就坐在父亲怀里把弄方向盘,高中毕业之后就自己开车了。” 曲大胜确实见证了卡车司机“给个县长都不换”的光辉岁月:“那时候会开车是一门手艺,好找对象,也能养家糊口。”然而就在卡车人最吃香的九十年代,“油耗子”、“闹油荒”仍是他的心酸往事。
在曲大胜的记忆里,九十年代的“油耗子”十分猖獗。“刚躺下的时候,听外面‘吧嗒’一声,起来一看,油箱盖开了,油就没了,你就眼瞅着他们开车跑了。”在那个互联网科技还不发达的年代,司机除了自己提高警惕别无他法,为了保护油箱,他们只能守着油箱趴一宿,天冷的时候就裹条棉被御寒。
有时候防得了“油耗子”,却躲不过闹油荒。至今曲大胜回忆起油荒还是一脸无奈,“油不贵,但限量。每次只能加那么多,要想多加必须重新排队。”最多的时候曲大胜开车绕着加油站开了12圈,才加满油箱。“有时候加的油只够到下一个服务站,那就只能到下一个服务站继续加。”作为一直坚守在卡车人队伍中的“老江湖”,曲大胜说卡车这个行业“不养老不养小”,而他自己却从小一直干到了老。
70年代:摆正心态,干一行爱一行
对于大部分卡车人来说,开车是一份工作,付出的所有辛苦只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一些。出生于70年代的李鹏,如今开车也已经20多年了,而当初之所以选择开车,也仅仅是因为需要一份工作,“收入比一般工厂高,现在努力工作也是为将来养老有个保障。”虽然大家看到的是李鹏的诸多不易,实际上作为卡车司机的妻子付出的更多,她自己也要上班,还要照顾老人、孩子,处理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李鹏说妻子就是她的坚强后盾,有她在稳定大后方,自己的车才开得更踏实。
跟其他常年奔波路上的卡车司机一样,李鹏觉得卡车司机的确是苦了一点,可是哪有轻松的行业,只是大家感受的苦处不同而已。“对我来说,有时候没想它很辛苦,很多天没回家都能接受,因为咱就是这种职业,你要习惯你干的这份职业,就要把心态摆正,你干这行就得爱这行。
说到跟以前的不同,李鹏最大的感触就是现在的高速路网四通八达,去哪儿都很方便。卡车也比以前先进了,非常省心。他对自己的沃尔沃卡车非常满意,“开这个车不会担心车会有毛病,走哪儿都很放心。”
80年代:小家大家,是爱更是担当
在外界看来粗线条的卡车人,内心其实都藏着小梦想。80年出生的邹本强小时候就是个小车迷。每次有卡车从身边呼啸而过时,羡慕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正是这种向往,成就了他卡车人的职场。
在邹本强看来,卡车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开渣土车和挂车期间,邹本强就亲身经历车轮陷坑车辆侧翻、躲避着火车辆开下路基等交通意外,多亏他驾驶经验丰富,反应敏捷才侥幸避免事故。相比以前,邹本强说现在的司机轻松了很多,很多卡车都装备了具有高科技的配置提升了行车的安全性,像沃尔沃卡车配备的车道偏离预警、防撞预警都能在必要的时候提醒司机。“安全气囊可调节的舒适座椅,带肘托,特别得劲。”邹本强边说边演示着肘托的用法,满脸的幸福感。他说沃尔沃卡车连车标都带安全带,自己心里有底,妻子也安心。
作为一名老用户,邹本强对沃尔沃卡车的售后服务由衷的点赞。有时候晚上去服务站,只要提前跟售后人员预约,无论多晚,都有服务人员等在那里,感觉就像回家一样。
然而,对于同为80年出生的姜永双而言,开车意味着可以到不同的地方解锁不同的风景,说到卡车人的个中滋味,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想挣这个钱就要付出这个辛苦。” 这种苦里也包括那些不确定性带来的委屈。疫情期间,因为各地防疫政策不同, 去风险区送货的卡车需要货主跟相关部门报备,报备期间送货的卡车和司机就被封在高速上等着。严重的时候车上都贴着封条,工作人员过来送点吃的,就简单对付几口。“有一次,大概两三天就只能窝在车上吃零食。”
相比委屈,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邹本强却为自己疏忽了对孩子的照顾而深感亏欠。“女儿今年已经19岁了,小儿子4岁。老大初中时我就出来跑运输了,每年只在孩子寒、暑假回去陪陪他们。”由于陪伴时间少,加上邹本强本身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孩子之间欠缺沟通交流,这导致了父女关系生疏,亲而不近。尽管如此,邹本强依然没有想过放弃。他希望孩子眼中的父亲,是对家庭有承担,对社会有贡献的榜样。而这也正是千万卡车人的心声。
90年代:从500到21万,跑出无悔青春
进入2000年之后,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物流进入了创新驱动的、注重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奋斗在物流运输一线的卡车司机也进入了职业发展的新时期。
出生于90年的韩红光经历着这一切,从最初踏足行业新鲜感满满到日复一日归于平淡,无休止的熬夜让他对这个行业爱”恨”参半。“白天都在装卸车,所以只能跑夜路,虽然两个人轮班,但仍很辛苦。”尽管如此,较为优渥的报酬和职业满足感让韩红光还是决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与“老大哥”们职业选择路径不同的是,另一位95小伙周广润与卡车的结缘是部队做的“媒”。年少时梦想投身兵戎报效祖国,后来真的光荣入伍了,并与车打起来交到。“有了在部队的历练,我对各种车型都能轻松驾驭。”周广润自己也没想到,开车成了他最擅长的事儿,驾驶经验丰富技巧娴熟,甚至还能自己动手修理些小故障。
如今周广润驾驶的那辆沃尔沃卡车的里程数已经超过了21万公里,他得出了“越开越舒服”的结论:“基本上没毛病,出勤率也很高。不管多大的坡都敢往下放,刹车也能踩住。” 从第一次跑临沂500公里,到最长一次去新疆4000公里,周广润已经从毛头小子成长为一名兼具扎实理论基础和过硬技术实践的“老司机”了。
虽然现在的路、车都比以前好了,但卡车人的日子仍充满着酸甜苦乐。周广润说他也曾想过放弃,甚至尝试过别的行业,最终又回来了。是无法适应新的行业,还是割舍不下的卡车情结,他自己也说不清,问他后悔上了这趟车吗?他的回答反而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
被阳光亲吻过的黝黑肤色,不善言辞却朴实无华的性格,难修边幅却整洁的穿着…这些细节描摹出了千百万中国卡车人的粗犷轮廓。正是他们的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在为家人撑起一片天的同时,也为中国正在崛起的大物流时代夯实基础。他们平凡而不平庸,是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幕后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