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脱拉也有长头卡车?曾进军中国市场,回忆太脱拉T163的故事
在如今的太脱拉产品线中,你能找到的都是平头卡车。从大家耳熟能详的T815,再到新时代太脱拉卡车代表作Phoenix(凤凰)系列,它们无一例外的都采用了平头结构。虽然这符合欧洲市场的普遍需求,但驾驶室位于发动机之上的设计注定使车辆维护工作变得更加繁琐。

然而在上世纪,太脱拉的长头卡车就常见许多。上图是太脱拉T148自卸车,它于1972年开始生产。在外观方面,圆润的引擎盖、和地面垂直的进气格栅,还有位于轮拱上的圆形灯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圆圆的引擎盖下,隐藏着一台太脱拉风冷V8发动机,还有太脱拉卡车的精髓:中央脊管式车架。

种种特殊的机械设计,共同为T148带来了超强的可靠性、优秀的可维护性及领先的越野性能。时至今日,太脱拉T148已经诞生51年,仍有不少车辆在正常使用。比如上图中的T148木材车,前段时间因超载而被捷克警方扣押。

市场对于太脱拉长头卡车的反应也不错,因此,太脱拉启动了T148的后续车型:T162的研发。不过,T162最终并未进入量产T148最终也被太脱拉的经典车型:T815取代。

博物馆中的太脱拉T162原型车
在欧洲,太脱拉T815受到了欢迎。不过,在俄罗斯市场可不是这样。在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雪原上,有不少的太脱拉长头卡车服役。平头卡车在通用性上与长头卡车存在差异,并且长头卡车存在许多的优势,比如:重量分布更均匀、前轴承重更低、更便于维护发动机等等。因此,在大客户的强烈要求下,太脱拉重启了长头卡车的研制项目。

这一项目的成果叫做:T163,也就是T162的改进型,其名称非常直白的在T162上加了个1。此外,T163还有个绰号:Yamal,代表亚马尔半岛。它是西伯利亚西北部的重要半岛,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为了开发这些资源,前苏联曾制造过SVG-701、Ural-5920等越野猛兽,以应对亚马尔半岛恶劣的环境。太脱拉T163以亚马尔为名,强调了它强悍的越野性能。

太脱拉T163的底盘部分基于成熟的T815系列车型,中央脊管式车架等机械结构被保留了下来。不过,其驾驶室选择成为了一个难题。一开始,太脱拉T163采用了GAZ提供的GAZelle厢货驾驶室,但它实在太过狭窄,并且舒适度和强度也不够。因此,太脱拉最后将T815的驾驶室移植到了T163上,并设计了新的引擎盖。这不仅达成了原先的易于维护的目标,并且还带来了宽敞、舒适的驾驶室内部空间。

第一批太脱拉T163的原型车于1995年制造结束,并于1997年公开亮相。随后,太脱拉又制造了三台原型车,并将其送到西伯利亚进行残酷的测试。1998年,根据实际使用经验及结构优化,太脱拉将T163的引擎盖长度缩减了30厘米,实现了更紧凑的空间布局。

太脱拉T163的批量生产始于1999年,直到2014年才停止生产,距离如今并不遥远。在这十五年的生命历程中,太脱拉T163总共生产了1717台。该车仅有6x4及6x6自卸车的配置,搭载12.7升风冷V8发动机,涵盖多种动力段。其中,欧二排放的T3C-928-81发动机最受欢迎,可输出367匹马力。变速箱亦是由太脱拉设计制造的产品,有10档和14档可选。

除了在俄罗斯市场大显身手之外,太脱拉也着手于将 T163推广至世界其他国家。在巴西,太脱拉为当地市场制造了几台原型车,它们改用采埃孚变速箱,并配备加长的引擎盖。后来,这个项目失败了,原型车卖给了私人用户。其中一台被买下后,由车主交给经销商改装为牵引车,并进行了车身改装,最后收藏进了博物馆。

此外,太脱拉T163还来到了印度,在这里以Hemang品牌生产。从2001年到2006年,太脱拉共为印度生产了约650台T163自卸车。在此基础上,太脱拉还欲将T163推广至中国,并为中国打造了一台名为“Jieka”(捷卡?)的原型车。不过,推广至中国的计划最终并未顺利进行下去。

T163还有许多不同的衍生车型,比如上图中的乌克兰牵引车:KV-400和KV-401。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致力于恢复自己的卡车工业。针对这一需求,乌克兰人找来了太脱拉T163的驾驶室、德国道依茨的发动机、匈牙利的车桥、采埃孚16速变速箱,攒出来了这款卡车。后来由于经济问题,生产该车的公司于2009年破产,也就没有了下文。

在如今的太脱拉卡车产品线中,你已经找不到长头卡车的踪迹,全部被新一代的平头卡车取代。作为一个体量很小的卡车企业,太脱拉只能凭借各种各样的特种卡车生存下来。超强的越野能力、独特的车身结构,这些“人无我有”的优势,也正是太脱拉卡车如今的生存之道。感谢您阅读本篇文章!还想看到更多有趣有料的商用车内容,别忘了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