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汽车越昆仑、战极限, 只为客户造放心的车
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山路多、路况差……这都是高原环境对于整车系统控制及零部件可靠性提出的挑战。每一次高原试验,都是对车辆性能的一次考验,每一次高原试验,更是对一线汽车研发人身心的一次洗礼。
——题记
在昆仑之巅,人与车同战高反
李达,工程研究总院动传中心标定工程师,负责此次高原试验的中卡标定任务。重新刷写完一遍数据,已接近六点,他匆匆拿起常备的水和面包,跟车向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口出发。虽是盛夏季节,但此时车窗外依旧伸手不见五指,山顶的温度接近零度。
与之同行的,还有试验中心环境模拟实验室的潘劲轩,他要在日出之前到达山顶,在一天之中气温最低的时刻,去完成冷启动及重复性启动试验。在那里,前一天就已静置八小时以上的试验车辆,正等待着他的“考试”。虽然高原试验模拟舱能够模拟大部分情况,但与实际还是有差别。潘劲轩需要先启动一次,怠速十秒后,再重复启动六次,按照100赫兹的频率去采集车辆启动时的电压和电流数据,以此来看整车启动的平顺性和成功率。
潘劲轩(右)与曹军在做冷启动试验数据收集
来到高原,首先要克服的就是高原缺氧问题。昆仑山口,海拔4768米,含氧量大约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仅是站在这里,就有可能胸闷、气短、脑胀,轻者头痛睡不着觉,重者可能流鼻血挂着氧气瓶直接下山。
晨会上都要反复强调安全问题
驾驶员出车前都要检测是否饮酒
面对高反,对人来说,可以借助红景天等特殊药物,尽快适应高原环境;于车而言,最大的助力可能就是工程师们的智慧和经验了。
老中青搭档,有经验有技术有冲劲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三高试验在日程上作了调整:往年都是高温试验结束后再转场到高原试验,今年是高温、高原同时进行。如此一来,就不必等待全部车型到位后再整体推进试验,既减少了等待的时间,也避免了扎推的情况,提高了试验效率。
姜邦仰(左)和张学刚在通过GPS系统查看车辆运行情况
姜邦仰,负责计划的制定、费用的控制、资源的协调、人员的管理等,自2011年进入试验中心,一直从事车辆的可靠性耐久性试验工作,可以说是目前试验中心的技术骨干。队员张学刚,主要负责维修、加油、费用结算等,2007年入职福田成为试验驾驶员,现在试验中心保障部,多次参加三高试验。队员冯子金,同样来自试验中心保障部,是有近20年福田工龄的老福田,做事严谨稳重。最后一名队员刘家龙,是2018年刚加入福田的新生力量,踏实、肯学,曾豪言“把前浪拍在沙滩上”。
可以说,这个管理服务团队是“老中青搭档,有经验,有技术,也有冲劲”。
试验人员在检查车辆
除了张文超这种老将,队里还有中卡标定工程师李达、轻卡标定工程师侯亮、VAN类标定工程师陈会波、尾气排放测试工程师张传强等,他们各司其职、各担其责,都是能独立撑摊子的骨干。当然,还有2018年加入福田的张硕、毕泽群、潘劲轩等新兴力量,虽年轻,但都在快速学习成长,许多事情已能独当一面。
都是一家人,没有什么帮不帮的
“飞机刚落地,就高反了,身体虽然难受,但一路上都有哥哥们的照顾,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年仅23岁的张硕说,“明年,我还要来。”张硕来自发动机事业部,和同事毕泽群在此次高原试验中,主要负责自产发动机D01的DPF累碳路试。
高原反应考验着测试人员
试验中心工程师张传强,是专项负责车载排放试验的,即在实际道路上通过车载尾气检测设备对尾气进行检测分析,确认尾气中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颗粒物(PM)等污染物的浓度。同时通过与车辆OBD接口,得到发动机及车辆的相关技术参数,如发动机转速、进气管压力、进气管温度以及车辆速度等。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出具试验报告,以供发动机标定工程师进行数据优化。
试验人员正在检测数据
8月24日晚8点多,姜邦仰今天第12次查看电脑上的车辆GPS定位,因为今天中卡标定工程师李达至今未回,从这个系统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车辆的位置。姜邦仰说,每天他都要看十数次这个系统,“一个人一辆车不回来,心里就不踏实。”晚上10点半,李达终于回到酒店,坐在大堂的姜邦仰一颗心终于落了地。
姜邦仰在检查车辆
再苦再累都值得,只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车
姜邦仰,小儿子一岁半了,但只见过四面。刘家龙,入职一年,有276天在出差。李达,今年4月入职后,只适应了2个月新环境,一直出差至今,错过了结婚纪念日和女儿周岁生日。张文超,从1月至今,先后辗转于黑龙江北安、江苏盐城、内蒙古赤峰、广东珠海、新疆吐鲁番、青海格尔木,即使回到北京,停留最多的却是通州试验场……
行驶在G109国道上的试验车队
“有时候想想是挺累的,尤其是想念家人的时候,但看到路上奔跑的福田车,感觉一切也值了。”而这,是大家给我最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