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龙X3000牵引车模型评测,升级款模型质感更好,24比例细节待提升
陕汽重卡这个品牌和它的经历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作为斯太尔技术三分子之一,陕汽依靠这套技术生产了多款重卡车型,从斯太尔到奥龙,随后引进了德国曼当家车型F2000的技术进行车辆生产,并在陕汽德龙F2000平台上结合斯太尔技术开发出F3000重卡车型。上述车型的皮实耐用,以及斯太尔技术的深入民心,使得陕汽重卡一直是重载工况运输和工程工况运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选择。
但随着F3000重卡平台技术的逐渐老旧,新车型的研发和推出迫在眉睫,于是陕汽重卡基于F3000的驾驶室技术平台,开发出更为现代、舒适的X3000驾驶室平台,并为之配备了多款使用新技术的动力与传动总成。今天文章的主角,就是陕汽德龙X3000小改款车型的24比例模型。
小改款的德龙X3000,根据如今的国内运输行业需求,对驾驶室进行了后扩拓展,使得卧铺的宽度获得了增加,更适合长途运输工况下司乘人员的使用。
不得不说,陕汽的这套驾驶室改造,非常成功:既继承了德国曼F2000优良的空间布置传统,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尤其是一些细节的设计、雕刻,几近平直的驾驶室骨架结构,搭配各处都有运用的直曲斜线,使得驾驶室脱离了F2000的影子,成为了陕汽的家族风格,但也并不突兀、碍眼。即使是后续取代X3000、在陕汽重卡序列内成为中流砥柱的X5000,也是基于这一整套的设计进行二次改动和调整,可见设计功力不弱。
X3000的模型也是多种多样。牵引车、自卸车、城市渣土车、7.8米厢式卡车、军车应有尽有。而同一车型也是拥有多种涂装,尤其是牵引车,前后由两个模型代工公司生产,拥有同色前脸、灰黑色的前脸、改款扩卧铺配灰黑色前脸多款模型。只不过早起的X3000模型,做工较为粗糙,缺陷也很多,例如缺少前照地镜,甚至使用了F3000车型的内饰作为模型参照。后续小改款后的德龙就没有出现这些问题,但也有一个较为严重的出厂瑕疵,文章后续将会提到。
驾驶室外观
驾驶室前额的“陕汽重卡”中文标识面积硕大,但也深受诟病:用户更认准的是“陕汽德龙”商标,而非“陕汽重卡”,而在后续的X5000重卡实车和模型上,均作出了调整。
而更特别的是,即使是同一款模型,或许是基于生产批次不同的原因,这个“陕汽重卡”标识的面积也有所不同,在笔者的两台X3000模型上就体现出来这个问题。
遮阳罩部分,模型的做工是有所偷工减料的:遮阳罩上的两旁的示宽灯,以及示速灯灯的结构,都没有使用透明塑料进行结构表现,仅仅是使用上漆的方法,这是一个扣分项。笔者对于示速灯这个设计也是感到惊讶。
X3000的前挡风玻璃的面积跟F2000一样,面积都很大,这也使得实车的雨刮并不能刮去挡风玻璃上全部表面的雨水,对于雨天驾驶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当然这也是欧洲重卡的一项习惯性设计,也是欧洲重卡的一个通病。
前面罩的合叶结构是和前登车扶手合为一体的,符合实际的设计。前面罩的标识移印细节做得也很到位,虽然模型上字体面积很小,但却没有任何偷工减料,即使靠近拍出的照片也没有看出瑕疵。倒是陕汽的标志边缘结构没有做好。前中网格栅并没有做出镂空,但做出了蜂窝状凹槽,尽量还原了实车的情况。
掀起前面罩,驾驶室前部结构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表达,细节上足够了,却没有对管线做出分色,只针对部分特殊结构做了涂色,有点半斤八两的感觉。散热器位置做出了镂空,能直接看到发动机的前部结构。
前杠的镂空设计也同样没有打孔,都只是凹槽设计,只有实车前登车踏板的位置做了镂空,但却没有还原登车踏板的结构。
车灯的黑边也是稍显粗糙,较粗的黑线还没有覆盖完边缘,有些丢失美感。倒是灯腔内部结构的还原尚可。
前脸两侧跟实车一样都有导流槽,负责进行空气引流。只是这一块结构使用塑料材质,并且仅用胶粘在驾驶室前部,较为容易受损。
驾驶室在这角度看过去,近乎垂直的外表,还是很有压迫感的。
侧面的设计延续了前脸的延伸,包括前脸的灰黑色涂装延伸,以及前保险杠和前脸的设计延伸,都较为和谐地融入了侧面的设计。
侧额上的“WP13”标志,对于绝大部分重卡用户也是耳熟能详了,代表了目前为止,潍柴在公路车型上所使用最广泛的大排量发动机——13升发动机。毕竟作为潍柴动力旗下的子品牌,陕汽重卡的所有车型能选择潍柴发动机进行装配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同时,汉德车桥、法士特变速箱这些也是基于斯太尔技术发展而来的传动系统大结构,也更能在陕汽德龙的产品上做好搭配和调教,这也是大部分从业者愿意选择德龙X3000的原因。
车窗下的侧标为“X500”,表明了模型还原的实车是配备了500马力的13升发动机。不过这个标识也是会使很多小白误以为这款模型叫做X500,从而在报道上出现了偏差,也要负责任。
X3000模型的驾驶室门把手非常不友好,结构做出来了却没有做好镂空,使用开门撬棒也没有办法打开车门。
驾驶室后部的拓展确实是这款驾驶室的好评之处。不仅拓宽了下卧铺,还连带了上卧铺拓宽,这使得实车的上卧铺不会像竞品一样窄且难受,值得表扬。模型上也把这个大结构还原,不过卧铺窗由于面积较小,比较难看到驾驶室内部的状况。
导流罩直接固定在驾驶室外壳上,并没有如之前的模型版本一样采用螺丝固定可拆卸。
内饰
打开驾驶室门,内饰的还原程度一般,但至少也比起早期的X3000模型居然使用了F3000的内饰要好很多。不过一眼望去黑乎乎的景象,难以吸引追求精细的玩家。
车门上的细节更是糟糕,只有最基本的镂空,一些细节都根本没有交代,分色也做得很马虎。
发动机鼓包上的换挡杆也有着浓浓的F2000的味道,座椅的还原倒是较为精细,但也是通篇一律的黑色,只在头枕上印上了陕汽的标志。
卧铺部分和驾驶室内部倒是使用了米黄色进行涂装,总算不是一片黑,但卧铺处也没有任何的结构还原,过于省略了。
底盘
抬起驾驶室,映入眼帘的非常熟悉的潍柴发动机结构。缸盖和大管路等的细节悉数还原并做了分色,还是符合模型正常的要求。散热器的风扇叶结构也清晰可见,相比于驾驶室内外而言更接近正常的国产卡车模型制作水准。
发动机后方的变速箱结构也用了银色分色装饰,毕竟是法士特目前最广泛的铝壳变速箱产品,细节上的做工还原也是足够。
不过在这个位置,这款模型有一个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由于前挡泥板结构需要使用螺丝固定,而螺丝孔的存在降低了大梁的横截面积,使得大梁出现不同程度的弯曲,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断裂。这已经是一个明确的缺陷了,不过模型不会有召回,这些质量问题也只能买家自己承担。
底盘附件的还原程度很高,在路上能遇到X3000车型,底盘配置跟模型也很接近——右侧的大体积油箱,尿素箱以及上方外露也稍显阻碍空间的空滤结构,还有右侧的电池盒和后处理。电池盒还有一个延伸的梯子结构,方便登车。
操作平台的结构的还原也算到位,但本就面积不大,却还要被备胎遮挡部分,也算是一个需要调整的位置。
底部来看,模型的传动轴也是非常粗壮、符合原车。这也是国内很多卡车模型前赴后继偷工减料的部分。
后挡泥板并没有如之前的模型一样使用合金结构,虽然塑料材质的挡泥板结构较为容易损坏,但更多时候合金结构挡泥板无论是制作细节精度还是还原度都没办法和塑料材质比较。而且,使用了合金后挡泥板的模型,不少都是质量差强人意的模型。
后桥使用V型推杆,实车上能让车桥更好的固定,但模型上只是一个装饰,并无他用。
车桥的配置也不需要赘述了。汉德车桥的产品在国内占有的市场份额足以证明他们的产品质量确实可靠。
前桥的细节只有一个陕汽的标志,但后桥的细节就清晰不少,值得表扬。
后记
这款X3000模型虽然相比于之前的产品来说质感有所提升,但也很明确的是,提升的空间有限,较多的细节还是没有用心处理,使得模型的工艺水平也没有去到一个很好的程度。不过后续陕汽也推出了更为精致的德龙X5000模型,后续也会给大家带来评测,看这款被陕汽寄予厚望的车型是否能真的在细节上提升。
图/文:GK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