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长头卡车乘龙T7模型评测来了,内饰外观全解读,让您看过瘾
东风柳汽在东风与沃尔沃重卡合资的过程中,获得了雷诺当时的当家重卡普雷米姆的全套驾驶室总成平台,并由此平台推出了多款经典的重卡车型,如霸龙507、乘龙M7、M5。随后东风柳汽决定对重卡平台进行升级,由于之前推出的带有试验性质的准平驾驶室车型乘龙M7受到了欢迎,因此柳汽继续沿用了这套抬高了的驾驶室总成,用在新一代重卡平台上,在2016年推出了乘龙H7。
但作为一个国内的老牌重卡制造企业,东风柳汽早期生产的长头卡车也是很受两广地区的欢迎,甚至经过不断技术升级的柳汽龙卡长头卡车,依然在国内部分工况下有大量的保有量。因此柳汽决定,再次基于这一套驾驶室总成平台,开发出一款现代化的长头重卡车型。最终,他们拿出了乘龙T7。
笔者认为其实这款卡车的宣传与定位都做得并不好。首先,前文提到过目前东风柳汽的驾驶室技术都是源自于法国雷诺,当然也包括这款T7重卡,因此“欧味”十足;其次,T7的驾驶室设计也是非常的“欧式”:通过直接将驾驶室后移,留出大部分发动机舱区域,形成长车头,这是欧洲重卡多年来惯例的制造长头重卡的设计方式。结果东风柳汽在宣传时却声称其为“美式重卡”,这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同时,作为H7重卡的姊妹车型,在实车大部分零件通用、仅增加了长头部分结构、配置基本一致的情况下,T7的价格还要贵上将近1万,这使得许多更在意价格的准车主望而却步:多出一万仅换来一个长头,并不划算。综上所述,T7也逐渐成为了柳汽产品序列里边缘的一部分。
外观
外观来看,柳汽在平头重卡上的家族式设计,仅有较少部分被应用在T7上,不过在随后推出的T5长头中卡上,T7的设计元素被大量使用,也就表明了柳汽对于家族式设计的态度:平头车型重卡与中卡一套,轻卡一套,长头重卡与中卡一套。
侧面来看,依旧是非常熟悉的设计,基于雷诺普雷米姆平台的驾驶室,柳汽并没有进行大幅的修改,仅仅是基于车身其他线条的设计而调整了外部的钣金结构,使得各款驾驶室都不尽相同,增加了识别度也同时可以当作级别的分阶。
车辆的大体轮廓也可以支撑T7和H7之间密切的关系:用手挡住T7模型的车头部分,驾驶室部分实际上与乘龙H7差之毫厘。
放大到细节上来看亦是如此:车顶结构的设计、遮阳罩整体设计、甚至连后视镜和照地镜,实车上T7和H7都几乎一模一样。不过从车顶的角度来看,漆面的做工很一般,没有很好地覆盖车顶结构。
但毕竟H7是平头重卡,而T7是长头重卡,沿用H7的后视镜在视野相对更差一点的T7上就会出现视野不足的情况。
T7的前照地镜就据说在实际使用中被吐槽无法观察车头前方的状况,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前脸部分,中网的设计,虽然大体的轮廓上与乘龙的平头产品有所区别,但内部的结构设仍是有一脉相承之处。只不过T7模型上并没有参照H7模型那样做出镂空设计,有点遗憾。
引擎盖侧面的这个散热结构设计和谐,融入了侧面的线条之内,但与某个日本豪华品牌的旗舰全尺寸SUV同位置的结构设计较为类似。
车灯的设计,东风柳汽就有点投机取巧的行为了。据说T系重卡的车灯与东风柳汽的部分乘用车共用。至于具体的共用情况,笔者并不方便在此分享了,但对于实车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降低成本的方式。
引擎盖可以整体向前打开,以进行发动机的检修。但柳汽乘龙并没有学习真正的欧洲长头重卡的设计,在前轴前方增加登车踏板,以方便驾驶员检修车辆。这个结构的缺失使得检修时只能通过驾驶室登车踏板并踩踏前挡泥板才能到发动机舱内,着实很不方便。
柳汽考虑到了设计美观度和空气动力学上的问题,给T7的侧面增加了导流挡板,并且将登车踏板的结构很和谐地设计在导流挡板前面。这两个结构融合在一起之后很好的遮挡了底盘附件,使得整车的侧面更显得整洁和“高端”,也符合柳汽对于乘龙T7定位的设定。
但可惜的是,无论底盘导流挡板还是引擎盖上的示宽灯、示意灯,都没有使用透明塑料结构还原实车上的灯粒,仅仅用油漆一笔带过。
驾驶室后部,与乘龙的所有车型一样,由于其“龙骨”驾驶室的结构原因,后部会有多块规则的方形结构。但同样的设计也使得乘龙重卡的驾驶室卧铺宽度,跟国内的竞争对手相比有所欠缺。
同时由于长头的设计,空滤的进气管不再被设计在驾驶室背后,而是直接安装在发动机舱内,驾驶室背后的结构也更为整洁简单。
卧铺窗的面积并不算大,但仍可以借助这个结构从后观察驾驶室内部。但驾驶室内部的情况就让人有所失望了
内饰
打开主驾驶位车门,车门上的内饰结构还原的情况较好,储物格和扶手等的结构都基本有展现。但是颜色的还原情况就很差了,整一块结构的都是塑料灰色,没有任何的分色,让人失望。
中控台和方向盘也几乎没有分色上的细节。除了仪表盘的细节,使用贴纸进行还原。而中控台和方向盘的按钮即使把结构做出来了,也没有分色,使得整个内饰的精致程度大幅下降。
有一批乘龙T7模型是出现了严重的装配失误——没有安装下层卧铺,很不幸笔者目前手上的两台乘龙T7都是这个情况。
从副驾驶位置看,地板上的防滑细节也被大致的做出来了。但一大片灰色的结构,真的让目光无法聚焦在此。
内饰的所有衬板都是同样的灰色,卧铺也只是有最基本的结构还原,确实让人感觉模型内饰的制作很不上心。
底盘与传动系统
转移目光至发动机。东风柳汽给乘龙T7初期版本装配的发动机,只有一款500马力输出的潍柴WP13。不过跟其他品牌有所不同的是,由于当时东风柳汽在大力地宣传“黄金动力链”,因此无论是玉柴、东风康明斯,还是潍柴,都被统一要求刷成金色。
500马力的潍柴WP13对于T7牵引车的定位来说不多不少,不过随着车型覆盖的需要,东风柳汽也给乘龙T7增加了460马力的潍柴和560马力的东风康明斯发动机的配置选择。
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其实发动机仓内没有完全容纳发动机,机体有三分之一是被安装在驾驶室前部的底下。
由于长头车长度一定会比平头卡车更长,因此在底盘上留给油箱和底盘附件安装的区间会更多。模型上T7就配备了两个容积较大的油箱。
底部来看,底盘附件的整合程度仍然不高,占据的空间仍然较多。不过考虑到模型还原所参照的实车应为2016-17年款,那时候国内重卡的底盘附件整合水平仍不高,就可以理解了。
传动轴是一个败笔,非常细,根本与实车不符合,偷工减料的情况也算是严重了。
由于发动机舱侵占了部分空间,驾驶室背后的操作平台就较为拥挤了,备胎占去了几乎一半的空间,实车上如果也出现这个情况就会导致连接挂车时操作困难了。
为了方便尿素的添加,副驾驶侧的底盘导流挡板增加了一个孔洞,直接对准了尿素加注口。
后挡泥板的结构也没有如H7模型一样使用整体结构,并且与大梁之间的连接杆也非常脆弱,很容易损坏。尾灯也没有任何的保护,亦非常容易造成损坏。
后桥使用了I型推杆,对于车桥的横移并没有过多的控制。模型上也能体现出这一点的问题,因为车桥仅使用双螺丝固定,与H7模型后桥的四螺丝固定也相距甚远。
但唯一的好处是,T7后桥的行程相比于H7更大,甚至能达到类似提升桥的状态。
后桥并没有配备东风德纳的车桥,反而是使用了方盛的160后桥,速比3.7。
前桥则应该还是东风系的产品了。但模型上由于转向柱结构的原因,前轴向右的角度要远远大于向左的角度。
包装
包装盒的印刷还是在正常的水平。左右侧分别为乘龙的标志和官方宣传渠道的二维码,正面则是实车的照片。盒内使用全泡沫缓冲包裹,保护能力尚可。
总结
东风柳汽乘龙T7,曾经也是该品牌赋予重望的一款车型。但对于车型实际上的支持却严重不足,而且定价和定位也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花费比H7更多的资金,换来了或许仅仅是一个长头,而没有任何配置上的提升。同时,整车技术基础都源自于欧洲的T7,甚至连设计的方式都“很欧洲”的前提下,却故意在宣传上向着美式重卡的方向靠拢,这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宣传上出现了偏差必须要负责任。虽然后续增加了低配和高配的选项,法律法规也不断支持长头车的发展,但T7也逐渐被淡忘了,成为了叫好不叫座的车型。
模型上的情况也是如此,甚至更为严重:没有基于H7模型的基础进行制作,反而使用更多廉价的设计,更多的偷工减料,使得模型也并不受欢迎。东风柳汽如果想让乘龙T7这款车型能够走出低销量的状况,确实要在全方面进行改变和提升。
图文:GK_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