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也败家,带您回顾乌克兰两款自产卡车的败亡之路
最近爆发的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将这两个国家推上了风口浪尖。原来并不太受人关注的乌克兰也一度成为了顶流。国内对于乌克兰的印象一般是败家,将继承自苏联的遗产挥霍殆尽,心甘情愿成为欧洲傀儡。在卡车领域,情况也差不多。在今天的文章里,提加商用车网就带您来回顾两款独特的卡车。

说到乌克兰的卡车工业,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KrAZ公司,它的全称是科雷门楚克汽车制造厂,国内也一般将其称为克拉斯。这家公司生产了许多经典的军用越野卡车,上世纪我国也曾进口过许多。由于卡车皮实耐造、越野性能强,它留下了一段佳话。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继承了位于乌克兰克列缅丘克市的KrAZ公司,但KrAZ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军卡,根本没有相应的民用卡车产品,也拿不出任何的经验。

1992年,也就是苏联解体后一年,一家叫弗拉基米尔公司的国际公司来到了乌克兰克列缅丘克市开展工作。这家公司主要从事天然石材的开采,将其加工成建材、首饰之后卖到全球各地。由于克列缅丘克市的工业发达,这家公司也投资了不少现代化的重工业企业,并且获得了不小的利润。1999年,弗拉基米尔公司的时任首席执行官弗拉基米尔·卡普林决定,利用公司和当地的资源,开始进军汽车行业。

这件事情获得了公司认真的对待。为此,公司投入了资金、设立了工厂,还找来了许多KrAZ公司的工程师参与设计。最后的结果便是图上两台卡车,红色的为KV-400,蓝色的为KV-401。车辆采用了长头的布置,发动机放在驾驶室之前,这和当时的乌拉尔6464等卡车很像。因为前苏联很多卡车工厂都主要生产军卡,这种长头布置更加类似军用卡车,减轻了设计难度。

这两台卡车的设计目标是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因此并没有从零开始开发零部件,而是买了很多市场上的现成产品,还从太脱拉那里得到了援助。例如,KV-400和KV-401的驾驶室都来自于上图的太脱拉Jamel自卸车,带ABS的双回路气动制动器来自德国克诺尔,车桥来自匈牙利的RABA公司,前桥轴荷7.2吨,后桥轴荷13吨。车辆标配450升的油箱,整备质量约为8吨左右。

发动机和变速箱也一样来自于国外。KV-400采用来自德国道依茨的BF 6M 1015,具有11.9升的排量,输出408匹马力和1773牛米扭矩。KV-401则采用了更为便宜的俄罗斯制造YaMZ-7511.10,排量14.8升,输出400匹马力和1715牛米扭矩。这两款发动机都通过了当时的欧洲二号排放标准认证,能够通行于欧洲的主要地区。这两台发动机都与德国采埃孚的16S221 16 速手动变速箱匹配使用。

那么,乌克兰制造了什么呢?车辆的保险杠和发动机罩都由乌克兰人用玻璃纤维制成。后桥挡泥板、侧裙也是乌克兰人的作品。头灯、尾灯、鞍座、悬挂等部件就直接用了进口货。此外,虽然车架为乌克兰自产,但为了满足强度要求,车架采用了奥地利进口的钢材打造。

由于车辆的驾驶室来源于自卸车,那后部卧铺等等配置那自然是不咋地的。KV-400安装了简易的卧铺,并将乘客座椅改成了沙发,用来休息。

而在KV-401上,空间更是捉襟见肘,连小卧铺都没有了。此外,驾驶室的隔音降噪等NVH表现也很差,整车唯一的舒适性配置就是独立的暖风装置,同时可选音响和收音机,用来娱乐。这种鸡肋的配置让所有人都会大失所望。毕竟,时代已经进入了2000年,这两款卡车还没量产就落后了。

尽管它们如此落后,但弗拉基米尔公司还是开始对其进行道路测试。公司计划,2004年生产10台,2005年生产250台,之后视市场反馈决定生产量,最高年产量能达到1000台。

在2005年,这个项目迎来了转折点。弗拉基米尔和银行、投资商进行了谈判,投资商拟向弗拉基米尔公司投资2500万美元,用来扩大卡车的生产。但当时的乌克兰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改变了税收政策,取消了创业者、投资者的增值税免税额,让创业公司融资变得困难重重。她还提高了零部件进口的关税,弗拉基米尔公司的生产成本水涨船高。最后,她还大幅降低了汽车的进口关税,让乌克兰制造的卡车变得无利可图,来自波兰等国家的二手卡车涌入乌克兰市场,将弗拉基米尔公司逼上了绝路。最终,寡头们赚的盆满钵满,而弗拉基米尔公司的卡车部门则于2009年倒闭,工厂和技术资料被债权所有人接管。

两台原型车中,蓝色的KV-401还被拍到完好,而红色的KV-400的运气则没那么好了。在被出售之后,这台卡车的车况急剧恶化,已经无法再开动了。各种零部件的腐蚀程度严重,这也为它的悲惨命运画上了句号,就如同许多苏联的遗产一样,它也因为内外压力、寡头兴起等种种因素而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感谢您阅读本篇文章!还想看到更多有趣有料的商用车内容,别忘了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