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产的依发卡车实拍,上世纪60年代大批引进国内,老司机都认识
“你这真拍了个稀罕物,这个车叫依发,三十多年前这老牛逼的车了!”
“当年青岛那边的汽车队来城阳拉白菜的时候就开这车,木头挡板和货箱。”
“就那个白菜装过车顶,跑起来还很有劲,四缸发动起,跑起来突突的。”
“气顶油的刹车,那是一个难刹!”
这几段话是我把图发给一位阅历丰富的老司机时他说的,不得不说,东德依发卡车当年在国内是相当的活跃,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被大批量引入国内使用。
一个比前桥宽一号的驾驶室扣在底盘上,在路上跑的时候还有点斜,但是动力却不输当年在路上跑的别的进口车成为了那一带老辈驾驶员对依发最普遍的印象。
了解一辆老车 ,就要先从它的历史开始:
IFA卡车,音译名依发,有很多老司机都叫他东德依发,原因是当时二战德国战败,随后一分为二,德国民营依发联营汽车厂划归东德,故称其为东德依发。
国内之前进口过许多的依发卡车,其中H3A型号中型载重卡车(中依发)是最少的,W50系列(即本文介绍的车型)是最多的,还有一个型号是IFA H6,这个车型曾大量服役于西藏线汽车兵和胜利油田,只是最后因为国内运输环境较差配件跟不上导致车辆没有完好保留。
图为IFA H6
由于依发H6型卡车技术比较落后,加上驾驶室无法满足当时的需求,所以在1965年时依发推出了W50系列卡车,这款卡车的驾驶室是仿的美国FWD SU-COE军用卡车,在动力上搭载了依发自主的R4型四缸柴油发动机,底盘方面则可以为用户提供4X2和4X4两种驱动形式,而且车辆原厂自带取力器,在当时可以兼容60余种上装设备。
图为美国FWD SU-COE军用卡车
国内现存的依发W50有一部分被爱车之人收藏,还有一些则是在车贩子手中等待出售,命运不济的则是被抛弃在某些农村小路上,命运未卜。
第一眼看到依发卡车给我的感觉就是驾驶室比图片中大的多,这种面包楼的内部空间也非常大,开过黄河JN150的老司机应该对这种面包楼有很深的印象。
经历了数十年风雨的洗礼,前面的IFA标志以及褪成黑色,车顶上的漆面也已经不再完整,但是整体车漆成色还算不错。
车灯和后视镜已经遗失,当然再也买不到件了,曾经的东德汽车厂也早已解散。
驾驶室是单排的,后面没有卧铺,后窗采用三块玻璃的形式,边上的两块窗户带有弧度,在当时一些欧洲车上也有类似设计。
依发W50-LA是四驱版本,所以车身很高,要想上驾驶室只能通过这个踏板,结构非常简陋,就是铁棍上带着块小踏,而且听老司机讲这个踏板有时候还会掉。
在型号后面带有尾缀A则为四驱车型,所以这辆W50-LA的前桥是带有动力的,四组对称螺栓成为了依发标志性的轴头形状。
后桥的造型,和前桥类似。
内饰整体非常的简陋,没有任何的花里胡哨,甚至你还能时刻检查发动机的状况,毕竟这辆车当初研发的初衷是作为军车,所以在民用上也是如此。
工作台是铁质的,点火钥匙插在工作台的最左面,工作台上的仪表均能正常使用,没有说是时间久了就各种失灵,单这一点也能证明德国工业的可靠。
主副驾均享受真皮座椅待遇,但是坐在里面非常的不好受,首先当年的条件原因限制,驾驶室和座椅都没有减震。另外就是发动机舱就暴露在驾驶室内,冬天还好,可以当暖风用,但是夏天在里面是真的热。
有些老车就算再耐用,但是它已经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了,如果说用起来的话肯定还是有很多的不方便,所以这些老车的最终归宿,可能被收藏算是一种吧!
大梁侧面一面是油箱和支腿控制,另一面则是液压油箱和气罐。
依发W50的轴距有3米2和3米7两种,国内引进的常规版本都是3米2的轴距,可以上装木头货箱,钢制翻斗,消防设备,起重设备等等。
老车不看配置只看故事,不错的,依发W50系列是对德国影响最深的卡车之一,在它25年的生命周期中生产了50余万辆,出口了50个国家,如此惊人的数据也证明了这辆车的高可靠性和实用性。
依发W50系列卡车作为国内进口最多的依发车型,在当年公路运输业上谱写了举足轻重的篇章,只是那个时候信息技术不够发达,没有条件记录下这些宝贵的影像,到现在再看来,这些车便成为了带着一代人美好回忆的艺术品。
作者:夜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