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加商用车原创文章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天然气重卡,已经许久没人关注这一细分领域,在本届两会上,总理在作工作报告时提出,“鼓励使用清洁能源车”,一时间又让它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中。众所周知,天然气重卡在节能减排方面效果显著,并且在较高排放要求下,它的TCO优势更加明显,因此,2017年天然气重卡一定大有可为。
淡化新能源,强调清洁能源
“新能源”近两年不断被媒体炒作,几乎快炒烂了,许多卡车企业都耐不住寂寞,纷纷投入大量的资源去研发新能源卡车。谁曾想产品还没有大范围地投放市场,新能源补贴政策便进行了一轮调整,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补助标准下调了16%~44%;雪上加霜的是,在本届两会上,许多人大代表都提出了推广清洁能源汽车的建议,一时间清洁能源盖过了新能源的风头。
总理在工作报告中强调,未来要“鼓励使用清洁能源车”,打好蓝天保卫战,瞬间就把汽车市场的风向重新带回到天然气、甲醇、氢燃料等清洁能源领域。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甲醇燃料的研发、示范、试点工作已经历经了35年,证明了甲醇燃料的安全性、动力性、可靠性和环保性,因此要尽快推动甲醇车在全国的市场化运行。华菱星马汽车董事长刘汉如希望通过推广天然气重卡的使用,解决北方环境污染问题。汉能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提出国家要明确太阳能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当然,这也不能说某些企业积极布局新能源市场是战略失误,毕竟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一定会是新能源,这一点许多行业内的专家和小编一样坚信,所以发力新能源也是企业未来的必要积累。但不得不承认,相比新能源,时下发展清洁能源车的优势更为明显。原因主要有3点,一是车辆的购置成本较低,用户愿意接受;二是续驶里程更长,保证用户实际运营不受影响;三是车辆不需要背负那么多的电池,载货量更大。
天然气重卡将重回巅峰
然而在众多替代燃料之中,甲醇只是过渡产品。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是因为考虑到甲醇燃料来源问题。制甲醇的第一个方法是从天然气中制成,既然有天然气重卡,何必再从天然气中提取甲醇,发展甲醇汽车呢?当然除了天然气,还可以利用煤制造甲醇,若从煤中提取甲醇不仅耗能还有污染,还不如使用乙醇作为燃料。而乙醇可以从霉变的粮食、麦秸等废弃的农作物中获取,不仅有利于国家解决发霉的储粮,还可以为农民创收。目前,含有10%的乙醇汽油已经在美国全面使用,效果良好。
太阳能电池至少在方向上非常适合重卡,因为重卡体积庞大,巨大的太阳能照射面积可以为车辆储藏电能。但要知道在续驶里程方面,即使一辆充满电的纯电动卡车也难以匹敌传统动力卡车,更何况是一辆太阳能电池卡车。
相比之下,天然气重卡的发展前景就要明朗许多了。首先前几年伴随着柴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天然气重卡开始走俏,全国各地已经建起了许多天然气加注站,这为未来天然气重卡回归做好了铺垫。
其次,我国是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常规天然气储量约为55万亿立方米,另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内侧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就有350亿吨标准油,天然气100万亿立方米。再加上低渗透气100万亿立方米、常规天然气38万亿立方米、煤层气36.8亿立方米,如此丰富的天然气可采储量,可足够支撑起中国150年到200年的文明进程。而且我国与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签订了数千亿元的天然气合作协议,足够保证天然气资源供给充足,价格趋于稳定。
在排放方面,天然气重卡的HC含量降低了70%、CO含量降低了90%、NOx含量降低了35%,尤其是柴油车常见的固体颗粒物含量几乎降低了100%,能够轻松实现欧Ⅳ排放。时下又正值国Ⅴ排放普及阶段,天然气重卡只需要优化发动机燃烧、加装氧化型催化后处理系统便能实现国Ⅴ排放,对比柴油车,在成本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
最后,据相关资料表明,天然气重卡每吨运输货物可节省0.36元,使用成本比柴油车降低了32%,经济效益显著。
天然气重卡市场风云再起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优势的判断,2017年的天然气重卡市场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果不其然,根据中汽协产销数据显示,仅2月一个月的时间,天然气重卡产量就达到4119辆,同比增长927%。1-2月两个月的时间,天然气重卡累计生产6950辆,同比增幅也同样巨大,达到4.8倍,净增长5800辆左右。
目前,天然气重卡主要用于煤炭、矿山、建材、港口集装箱运输,以及市政环卫车、渣土车。市场上购买天然气重卡的用户,主要为牵引车和自卸车车型用户,占比达到近90%,其中牵引车约占整体销量的六成以上,自卸车为三成。而在牵引车市场,小编认为随着治超行动的持续进行,有可能会催促一批牵引车用户更换新车;卡车企业正好可以切中排放升级这一关键要素,将用户的需求引导到天然气重卡上来。因此,2017年的天然气重卡市场非常可期。
面对如此大的机遇,相信任何一家卡车生产企业都不想错过。目前国内主流重卡企业都有储备天然气产品,例如陕西重汽、中国重汽、联合卡车、东风商用车、福田欧曼、上汽依维柯红岩、北奔、华菱等,而在他们之中,谁将成为这一市场的领跑者,相信会在今年年底便会有分晓。
文:超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