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欧洲客车大佬正视中国对手,比亚迪全面领跑欧洲纯电动客车市场
“我们第一次来欧洲的时候,是被人嘲笑的,中国的客车公司,什么鬼?电动大巴?我们刚刚做完欧六,排放已经很清洁了,为什么需要电动大巴?”
日前,在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新闻发布会上,回忆刚到欧洲时的情景,比亚迪欧洲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一鹏如是说到。而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介绍说,如今的比亚迪电动客车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20%,绝对的领跑欧洲电动客车市场。
比亚迪欧洲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一鹏
更重要的是,由于相关政策的推动,现在整个欧洲客车行业都开始做电动客车了,德国、北欧的一些商用车行业大佬也陆续了加入到了这个队列。从以前的被嘲笑到现在的被正视和追随,何一鹏说,比亚迪正背负着更多的责任和重担来引领这个行业的未来。
从被嘲笑到领跑欧洲纯电动客车市场
何一鹏说,2013年比亚迪电动客车在欧洲设立办事处,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除了在荷兰鹿特丹的办事处之外,还有着匈牙利和法国的两个工厂以及英国的ADL等一系列的合作伙伴。而自2013年开始在欧洲销售巴士以来,比亚迪在欧洲纯电动巴士领域占市场份额的20%,排名第一,处于绝对的领跑地位。
“特别是在英国伦敦市场,比亚迪做的非常成功的,电动大巴的占用量达到90%,而就整个英国来说,这个比例也达到了50%。”何一鹏补充说到。
在伦敦153路公交线路运营的比亚迪纯电动大巴车队
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但再次站在德国汉诺威车展,回忆当时最初进入欧洲市场的情景,何一鹏说,他依然有着颇多感慨,“比亚迪第一次来参加德国汉诺威车展的时候,是被人嘲笑的,中国的客车公司,什么鬼?电动大巴?我们刚刚做完欧六,排放已经很清洁了,为什么需要电动大巴?”
也尽管被嘲笑,但比亚迪还是有序了推动了早期进入欧洲市场的系列的订单,与此同时,何一鹏表示,比亚迪也在尝试其他的方法,比如和欧洲本土的客车企业合作,来更好的融入欧洲客车市场。
“我们在英国找到了一个有力的合作伙伴——ADL,它本身的车辆在英国占用率就挺高的,西方人对中国制造很敏感,他们觉得一些大的东西,比如说卡车、大巴等等,中国人是不可能做好的。而我们和ADL合作之后,则打破了这种认知。”
在挪威奥斯陆运营的比亚迪18米纯电动铰接大巴
和ADL的合作,让比亚迪在英国市场实现了很好的突破。而随着欧洲一系列环保政策的推动,则让比亚迪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2015年的在巴黎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之后,让欧洲开始对电动客车的认知发生了一些显著的改变。因为,大会让欧洲有两个重要的节点:2020年和2025年,在这两个节点,很多欧洲国家的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柴油车是不能进入的。”
因此,在2017~18年,比亚迪电动大巴开始在欧洲大批上量了,很多城市感受到了2020年的压力,纷纷开始采购电动大巴。“因为欧洲很多大巴的运营公司都是私人公司,他们必须要满足政策的要求,不然的话,他们招标的时候会输掉运营权。”
欧洲客车进入电动时代,比亚迪坦然面对欧洲客车大佬挑战
毋庸置疑,欧洲客车市场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电动时代,而因为提前布局,比亚迪也正在成为这个全新时代的引领者。
“前两年我还不敢讲,现在我可以肯定的说,内燃机,柴油机时代明显的过去了,一些德系、包括北欧的客车老牌子当时就笑我们中国的电动客车公司,做电动大巴什么意思啊?但是现在他们也开始做电动大巴了。。这就是说,朝代已经开始改变了,他们现在有点害怕比亚迪了,因为我们学的很快,改进的很快,尤其是在工艺、设备以及功能上面。”
更重要的是,何一鹏说,这种引领不仅仅是量的领先,更是质的超越。
“2013年,在荷兰北部的一个小岛,比亚迪交付了欧洲的第一个订单——6辆电动客车,如今已经5年多过去了,那批车依然在运营,而且对于岛上的风大、雨大、天气冷的气候环境也有着很好的适应;我们在英国的另一条线路,全部采用的是12米的比亚迪电动大巴,如今也是有三年多的运营时间了,运营方算了一笔账,以前的燃油客车每天的运营成本为99英镑,而如今的比亚迪电动客车仅为18.5英镑,整整降低了80%多,综合算下来,每辆车的经济效益运营在4年之后将全面超越燃油客车。”
比亚迪欧洲18米纯电动铰接大巴
换句话说,何一鹏强调,目前在欧洲客车市场,比亚迪电动客车的电池技术以及整套传动系统是遥遥领先其他企业的,而且,近4万台实车(目前比亚迪电动客车的订单总量)超过190亿公里的实际运营里程,在欧洲范围内,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与之匹敌。
所以,伴随着欧洲客车电动时代的到来,欧洲客车大佬也纷纷加入了电动行列,但何一鹏表示,上述两个方面的绝对优势,让比亚迪毫不惧怕它们,也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比亚迪欧洲8.7米纯电动中巴
“毫无疑问,就整个欧洲客车市场来说,电动客车的饼正在变的越来越大,虽然以前做柴油车很擅长的客车大公司也推出了电动车型,做其实它们还没有放弃柴油方案,毕竟欧洲实施欧六还没有几年,而它们开发一款全新排放的发动机,至少10年才能回本,这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来面对未来的竞争。”在采访的最后,何一鹏如是总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