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的1:32老款东风天龙模型实拍,已经停产多时,带您看看它的做工怎么样
一开始,由东风商用车自主授权并生产的天龙与天锦模型,并没有按照国内厂商常见的1:24比例进行设计并生产,而是使用了在牵引车较为冷门、专用车较为常见的1:32比例。并且,这几款模型无论是授权生产的时间、对外销售的时间,还是模型参照的原车型推出时间都较为久远。
基于上述这些原因,1:32的天龙和天锦模型并不受模型买家的追捧。
笔者在偶然的情况下,拿到了这款最原始版本的天龙模型,借此机会与大家进行分享,并且探究这款模型不受追捧的深层原因。
外观
由于比例的原因,1:32的天龙模型相比于1:24的天龙要缩水不少。这个缩水不仅是指尺寸上的缩水,做工上的缩水情况也是比较严重。比例、尺寸的缩小,意味着精细做工的难度会加大,而从这款天龙模型上看来,东风商用车并没有打算让代工厂在这方面下功夫,这也使得这款模型在部分细节上不够精致,走形较为严重。
在这个视角看过去,驾驶室中部往上的结构,尤其是驾驶室A柱部分,相比于实车内收更多,倾斜角度更小,使得驾驶室外轮廓出现走形,同时也迫使两扇车门形状改变,窗框结构也有所失真。
驾驶室顶部的结构,还原的情况还是很不错的,车顶部的5颗示廓灯、一对布置在驾驶室两侧的喇叭,以及驾驶员侧的天线都有还原,并且参照实车相应部件使用的材质进行还原,效果较好。但无法避免所有的零件以及驾驶时顶部的结构造型较厚,尺寸失真,也就是出现了乘用车模型测评中常提到的“较肉”的情况。
驾驶室高顶的侧面也是如此。侧面的两条脊型结构相比于实车和1:24比例的模型都显得更为“肉”。顶部导流罩的角度也较平缓,与实车的差别也较大,实车上这个角度可能无法达到较好地导流效果。
前遮阳罩结构上较为简单朴素。挡风玻璃处使用三雨刮设计,与天龙的技术引进对象日产柴久远一致,实车上这样的设计能够在恶劣天气下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而双雨刮的车型无论如何都无法到这一点。实车上,设计为司乘人员清洁挡风玻璃的前扶手也有还原,虽然因为精细度原因无法镂空,但这一点也比不少1:24比例的模型更好了。
但非常可惜的是,这款模型的质量并不合格,尤其是雨刮等的细小部件。这款模型在到笔者手、笔者开箱的时候,就已经掉落了两幅雨刮。
前面罩的设计复原自最初版本的天龙,无论其前格栅还是前面罩边缘的线条,亦或是驾驶室两侧的导流槽,都是方正的四边形设计。早期的天龙并没有分类出如今的“KL””VL”系列,因此前面罩也并没有相关的标示,仅有副驾驶侧的东风天龙标示。东风的双飞燕标示疑似安装不正,有点偏向右了,双飞燕标与前格栅连接的辐条涂装也是较为马虎。同时这款模型的前面罩不可抬起。
前保险杠的设计则与后续天龙车型基本一致,车牌为止标上了“DFL4251”,这是天龙整个车系的的公告号。
前侧导流槽较为粗糙,非常的肉,完全不像一款模型上独立件应有的做工。
后视镜也因为模型的精细度收到了严重的影响。虽然使用了日系化的外摆镜设计,但镜架的粗细、后视镜的厚度也是非常不符合实际的。
前文提到的驾驶室A柱角度较小的问题,在侧面看起来更为夸张,连带影响到了车门门框的造型。
车顶的高度也不符合实车的情况,其高度视觉上看起来较低,实车的车顶看起来是非常高的。
窗框喷黑是笔者较为喜欢的一个设计,同色的窗框看起来相对廉价,而很不幸后续的天龙车型都在标配车型上取消了窗框喷黑的设计,使得车门框与卧铺窗没有合适的过渡,很是生硬。
天龙的登车踏板一直是其被深为诟病的设计,两个踏板之间的距离太大,不适合标准身高的司乘人员登上驾驶室。模型上对于登车踏板的细节还原较为细致,并且用了镀铬进行装饰。
侧导流罩并没有完全覆盖驾驶室后部,而是在驾驶室侧后部内凹的结构为止留了一个口。不清楚这样的设计能否对倒流效果带来影响,但后续的天龙车型都将导流板完整覆盖,取消了这样的设计。
驾驶室后部结构的还原状况比驾驶室任何一部分都要好,当然驾驶室后部结构本来设计就不需要太注重细节,只需要考虑功能,因此相对粗犷,也有利于小比例模型的还原。天龙经典的梯形外扩设计是这款驾驶室最大的特点,模型上也能很容易看出。大面积的卧铺窗也有还原,并能通过这个卧铺窗轻易地看得到驾驶室内部的设计。
内饰
如驾驶室外部设计还原一样,内饰的还原也很是粗糙。驾驶侧车门内饰只有最基本的结构还原,能够让人依稀分辨出门把手、手摇车窗把手和储物格等的这些基本结构,但这些结构的镂空也全部缺席。
内部的细节还原相比车门内饰好了一点,但结构粗细体积仍然失真:方向盘直径、拨杆、安全带扣等的结构都粗如牛尾。中控台虽有基本的结构还原但并没有对任何小结构做出分色,同时中控并没有使用豪华版天龙的内饰设计、即受到好评的全环绕式中控设计,而使用了低配版本的半环绕式中控设计,有所遗憾。
卧铺区域的细节更是惨不忍睹,根本没有任何值得讲评的细节。
驾驶室顶部的结构还原也相对较为细致,储物柜、天窗的细节都有适当的体现和还原。
副驾驶侧能够看得到发动机拱包凸起的高度,实际上也接近国内现产的多款准平地板驾驶室的发动机拱包高度。在这个角度看过,副驾驶侧的内饰还原乏善可陈。
底盘
模型参照的早期版本天龙,配备了东风康明斯和雷诺技术的多款发动机,能够提供超过300马力的动力输出。虽然这个功率数字在现在不值得一提,但在当年天龙刚推出的时候,老旧的斯太尔技术WD615发动机所输出的336马力,仍能够胜任多种工况的需求。
模型的发动机细节还原情况与1:24比例的模型接近,主要的管线都有被还原,但可惜的是并没有对发动机结构进行分色。空滤结构布置在发动机右侧,实车在更换空滤滤芯的时候必须要抬升驾驶室,并且这个结构也影响了可能出现的驾驶室侧储物箱,因此在新天龙KL上,这种空滤设计早已经被取消。
挂车连接气路管线的细节还原倒是挺好的,三条管线都有还原,弹性适中,整个龙门架都能看得到,质量也较好,后部操作平台照明灯也有还原,可能是整个模型细节上最接近1:24精细度的结构了。
底盘两侧的结构还原相比而言精细了不少,右侧布置了油箱和部分的储气罐,左侧则是尾气处理系统、电池盒、另一部分的储气罐和备胎。当然这种底盘布置也已经早已淘汰,备胎占据了过多的位置,早在国五时代就已经让位给更大尾气处理设备和大容积油箱。
上述的结构都使用了黑色的涂装,应该是想表达其使用铁制材质,而使用铁制材质导致车重增加的设计也同样在国四国五年代被淘汰了。
实车的前后桥均使用东风德纳的技术,但模型上前桥使用了轮毂罩,无法看到轴头的细节,同时模型的轮毂都是镀铬颜色,笔者推测这个细节是表达轮毂使用了铝合金设计。
鞍座表面的细节有一定的还原。
挡泥板上方的结构也有还原,尾灯的分色、细节表达效果都还不错。能够较为清晰的看出转向灯、刹车灯等的分区细节。
大梁末端的也布置了一个储气罐,并且与后桥刹车的气罐布置在一起,结构较为紧凑,但令人疑惑的是后桥本体上仍带有两个刹车用的储气罐,较为特别。后桥整体的桥壳使用了银色的涂装,比较特别。
后桥使用了I型推杆,也是较为早期、现在少用的配置。
半挂车
比例缩小了,带来的好处是能够将在1:24比例上没有办法配套的挂车,完整的配套在一起。半挂车采用了还原瓦楞箱板的设计,表面凹凸有致,并采用了米白色的涂装。
“东风商用车”的商标标识和双飞燕标志标识,都使用了立体塑形的结构装饰在半挂车表面,立体感很强。
不过除了这个标识结构之外,其余部分的设计就很一般了。挂车支腿只是一个样子货,并不能提升和折叠。
侧护栏结构也非常简单,底色的白色配上红色就代替了红白反光警示条。
为了节省开模成本,挂车的车轮与牵引车的后轮保持一致,这在实车上几乎不可能,但在模型上很科幻的出现了。
挂车尾门上的门杆锁只有大体的形状还原,与车门一体成型,没有独立件能带来的相关功能。
尾门打开后能看到半挂车箱内的储物空间,还是较大的,有需要是可以存放一点私房钱的。
挂车的尾灯就很是简陋,一整片的红色般透明塑料片搭配橙色的油漆装饰,表达了刹车灯和转向灯的细节。防追尾护杠更是简陋得不堪入目。
挂车的悬架也是非常简单,除了本体、板簧和刹车气泵之外,没有其他的精细结构还原。
牵引插销也是非常简陋,纯粹为成本让路。
牵引上半挂车之后整体效果还行,做好了表面功夫。
外包装
模型参照的原车是最初版本的天龙,因此外包装上印刷的也是最初版本的实车。与印刷上的照片一致,模型也提供两个颜色,但挂车颜色只有米白。
外包装其余位置都有印刷上相关的品牌标识。
内部使用泡沫包装,减震效果还行。
说明书的印刷,尤其是配图,相当马虎,用了多张模糊的照片,再配以黑白色,不仔细看真的难以分辨图片的内容。
后记
这款1:32的天龙模型细节确实较为一般,与目前较新的其他品牌1:32模型做工差距也较大,但这款模型已经停产多时,相关的情况也不必再多去计较了。
图文:GKC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