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北京您听说过吗?还曾生产过轻型货车,如今已退出历史舞台
早年间,笔者在翻阅《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时曾看到这样一段话:“1995年……(一汽)采用控股方式,成立了一汽北京汽车有限公司、一汽山东汽车改装厂,进一步壮大了集团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其中后者即汽车目录中整车企业第66号的一汽山东汽车改装厂(蓬翔牌,SDG系列),但这个“一汽北京”又是何来历呢?这一问题也困扰了笔者许多年。
近日,笔者在翻阅2000年11月出版的《中国汽车车型手册》中,偶然留意到这样一款车型:一汽北京汽车有限责任公司BHC6480(4Y)中海牌轻型客车。这是有明确证据可查的一汽北京公司产品,从中我们获得几个信息:
1、一汽北京的公司地址为“北京市阜成路68号”;
2、图片中的BHC6480并未挂有“中海牌”的相关标志,但前中网却清晰地显示了“HAIYU”五个字母。
根据以上信息,笔者首先想起此前在整理汽车企业目录时,曾有一家民用改装厂叫“北京海玉汽车厂”,预留第(一)30号,但并未获得正式目录位置,“HAIYU”应该就是“海玉”之意。进而笔者又想到在1992年3月出版的《中国改装专用汽车》曾有相关介绍,进一步查阅可知:“北京海玉汽车改装厂,厂区占地6万平方米,厂房面积2万平方米,拥有大小设备40台,职工人数500人,技术人员30人,该厂以北汽摩公司生产的1021系列三类底盘改装各种双排轻型货车、专用车”,同时得知该厂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定慧寺115号”。
由此由衍生出两个疑问:
1、“中海”和“海玉”是什么关系?
2、“阜成路68号”和“定慧寺115号”具体在何处?
首先让我们从商标下手,根据官方查询可知:北京中海汽车公司于1993年10月注册了“中海牌”及相关图形商标,而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海玉汽车改装厂于1990年8月注册了“海玉牌”商标,更关键的是,这两个企业的注册地址均为“北京市海淀区定慧寺115号”!至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中海厂和海玉厂其实是一个单位的两块牌子,二者其实可以划上等号。
然后我们再根据地址进行查询。可知定慧寺其实是明清时期的京西名刹,经北京文物局1990年10月最终确定,历史遗迹在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66号。而根据百度地图可知,海玉/中海厂的“定慧寺115号”,在地图上的位置其实就在阜成路66号院的隔壁——68号!由此,我们也终于把两个地址进行了关联,这又是一个可以划等号的佐证。
在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时,笔者也发现了一家成立于1984年的汽车修理厂“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汽车修理厂”,是玉渊潭农工商总公司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登记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西口”。今天的定慧桥是阜成路和阜石路的分界点,而阜成路西口又恰好位于定慧寺门前,因此“西口”极大可能是阜成路68号的另一种说法。考虑城市一个地块在较长时间内都只有一种用途,因此这个汽修厂很可能就是海玉/中海厂依托的主体。
至此,我们也终于明白,“海玉”应该就是“海淀玉渊潭”之意,“中海”则很可能是“中国海淀”之意,而本篇考证的主角“一汽北京”,则是1995年一汽集团在快速扩张时期,与海玉/中海厂合资成立的企业。至此,关于“一汽北京”来历的诸多疑问基本划上句号。
根据《经济视角》1998年11期《对一汽资本结构调整的思考》一文记载,一汽在组建全国性轻型车生产体系时,“通过协商的办法,与北京海玉、安徽扬子、云南红塔组建了合资厂”,此处记载也与考据到的史实完全对应。当然,今天除了一汽红塔云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目录整车第107号)外,曾经的安徽扬子、也就是芜湖一汽扬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目录整车第1号,迎客松牌CAK系列)已经交易给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目录整车第119号),而北京海玉或一汽北京则完全消失在历史的踪影里,只在一些文献资料上留存片言只语的记载,仿佛一段被遗忘的往事。
至于北京海玉/中海汽车厂,则原属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乡的乡办企业,集体性质,在早期企业黄页中记载,该厂主要生产BJ121、BJ212和BJ222系列改装车,在80年代的“联营”浪潮中加入了新成立的北汽摩公司。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1993版记载,北京市海玉汽车改装厂1992年改装828辆BHY1021A(B)、BHY1021AQ轻型载货车,130辆BHY2032轻型越野汽车,18辆BHY6460小型客车,224辆BHY5020X厢式专用车,汽车工业产值4980万元,年末职工920人,作为一家乡办集体企业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也足以使人另眼相看。
另在1997年3月《西部汽车报》中有记载,北京中海汽车公司1996年生产汽车672辆,而且是以“全国目录内汽车企业”身份出现,也就是现在的“整车生产企业”。鉴于海玉/中海厂原本是改装厂身份,能够跻身整车企业行列,显然是借用了1995年获取的“一汽北京”资质。
在2000年版中,以“一汽北京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名义的海玉/中海厂仅生产了20辆BHC轻型载货汽车,305辆BHC6480、6470轻型客车,汽车工业产值2545万元,年末职工294人。虽然汽车市场处于爆发期,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海玉/中海厂比十年前有了大幅退步,当然这也是其最后一次登上《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的白纸黑字,在国家对汽车工业采取公告目录管理制度后,没有获得WMI编代号的海玉/中海/一汽北京也彻底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后记
关于对“一汽北京”的考据,可以看出这并不是现在普遍认为的销售公司、售后修理中心等服务型单位,而是一家“实打实”的汽车生产企业,是一汽集团在1995年全国布局轻型车业务时,依托北京市1984年成立的乡办企业海淀区玉渊潭汽车修理厂/海玉/中海汽车厂为实体,合资生产轻卡、皮卡、厢式车和越野车等轻型商用车产品。
但不同于官方资料的正史记载,一些原本应在历史上留下声音的企业,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湮没在史籍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好在我们还可以通过文献“考古”的发掘,从零散的史料中获取信息,尽可能还原这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如有亲历者能随手指点一二,共同完成“史料拼图”,这对他们本是易事,但对中国汽车工业史的“小众派”们而言,却是一种极大的幸事。
让我们共同努力罢!(完)
后附:《一家集体企业成功道路上的三大抉择》,原载2009年2期《饭店现代化》,文中的“海玉工贸公司”正是几十年前的乡办企业“北京市玉渊潭农工商总公司”,也就是海玉/中海厂的上级单位。
图/文: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