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款精品卡车模型,很多玩家收藏,1:24重汽黄河X7牵引车模型实拍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款自主生产的重型卡车,黄河JN150卡车,一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不过在后来,因为中国重汽多家卡车制造商联营,并引入了包括斯太尔重卡技术在内的多款当时期较为先进的技术之后,黄河品牌就被一直封存至今。


时隔一甲子后,中国重汽在累积到多项现代先进的重卡技术之后,决定重启黄河重卡的项目,并设定为中国重汽品牌的旗舰,作为国内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向进口卡车品牌发起冲击。而这款旗舰级的产品,直到去年国庆时期,才正式发布,并且参照目前中国重汽的产品线分布方式,将发布的产品命名为黄河X7重卡。


与此同时,新黄河X7重卡的模型也进行技术授权,大量推出到了卡车周边市场当中,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其独特的外观,受到了不少模型收藏者的追捧。
外观
近几年各大欧卡品牌纷纷推出大量使用流线设计的低风阻概念卡车,并且将相关的理念融入到量产车型里面,力求通过降低适当的风阻,来获得卡车生命周期内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黄河X7重卡则很好地学习了这一点,并且非常大胆地将流线设计大幅度使用到驾驶室的设计当中。

驾驶室外部的设计非常的圆润,线条很流畅,这样的设计能够让所有在车辆外表流经的空气都能更顺畅、更快速的通过,以此达到降低空气阻力的效果。


驾驶室顶部的设计也是非常独特。顶部结构呼应整个驾驶室,非常圆润流畅,但结构之间的线条又较为笔直锋利。驾驶室最顶部位置的导流罩结构,还融合了乘用性能车上的扰流尾翼结构,通过下方留出导流槽,梳理经过车顶的空气,使得这些空气能够更平稳地从驾驶室顶部流出、开始经过半挂车的上部。

作为国产旗舰级重卡,一些较为高端的配置必须配备,而模型上也必须有相应的细节还原体现。驾驶室顶部设计有天窗,能够较好地做到换气、透光的功能,模型上也有这个细节的体现。

前额部分并没有如其他中国重汽重卡车型一样,涂装了品牌中文标示;而出现在前额位置的则是一对示廓灯结构。这对示廓灯外形犹如飞镖,安装在驾驶室前额、顶部和侧面三面的交界点。细节上来看使用了透明塑料片还原灯罩的结构,但灯的边缘较为粗糙,不够美观。

前挡风玻璃相比于重汽的其他产品而言更为拱出。虽然只有两个雨刮,但雨刮的长度很长,能够将挡风玻璃的大部分覆盖,提高雨雪天气挡风玻璃的视野。挡风玻璃下沿中部有一些细节体现,此处在实车上是雷达的结构,能够提供相应的信号给行车辅助设备,进而维护行车安全。

中网大部呈倒梯形结构,而真正有镂空、换气功能的结构只有重汽标志之下的部分。中网上“黄河”与重汽标志面积硕大,配合黑色的中网底色,辨识度非常高。

驾驶室前脸和侧脸的转角也非常圆滑,没有安装任何扰流结构。整个转角上唯一能达到扰流效果的结构只有前车灯侧上方的一角。

前杠整体设计的视觉,看起来就像卡通里面的鲸鱼一样。两侧的前车灯竖直排列,似倒梯形的设计,占据前杠的面积也并不大。
前保险杠上,中网的结构被分解为三个梯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排布,上面两个梯形结构的尺寸基本一致,下方的梯形则明显更大,牌照架的位置则布置在中间与下面的梯形之间。三个梯形中网结构均布置了防滑踏板结构,方便司乘人员清洁车辆前部的结构。模型上也有对防滑结构进行还原。

前面罩可以整体抬起,整个结构覆盖了两扇车门之间前脸的部分。这个视角也能够看得到前面罩中网的镂空情况。

前面罩之下、驾驶室前部的结构,在模型上的还原情况较好,大部分结构都有冲压还原,并且做了分色,不过细小的细节,例如管线的细节,还是不够精致。

驾驶室侧面能够非常清晰的看到其流线型设计的形状,大幅度倾斜的A柱和车顶,外加更为突出的前面罩和前保险杠,与目前市场主流的牵引车驾驶室完全不同。

但可惜的是,驾驶室侧窗的线条并没有被设计得很流畅,车门窗和卧铺假窗的边缘并没有被连接在一起,车门窗框也没有被喷黑。而两个结构的边缘看起来是可以连在一起的,笔者推测,黄河X7在设计的时候侧窗应该是连接、流畅的设计,但在生产时为了降低成本,将这个设计撇除。

当然作为一款重汽车型,黄河X7上不少的设计,也有不少是类似重汽其他产品的,包括车门下方的鲨鱼鳃设计,以及侧导流罩上空滤进气口的位置,都与重汽的其他车型较为类似。即使是在模型上,这些细节都依然有所体现,并不马虎。
轮眉处的侧转向灯结构,并没有使用橙色半透明塑料,而仅仅是使用橙色油漆进行涂装表达。


后视镜,虽然其结构依然为门镜式,但受到了驾驶室A柱的影响,无论是模型还是实车,看起来都有点外抛镜的感觉。前照地镜的结构设计更为夸张,大幅前探。同时模型上的后视镜镜架也比实际比例更粗大,看起来有点失真。

副驾驶室卧铺位置还有“济南卡车股份”的铭牌。毕竟中国重汽下辖是有好几家公司的,每一家公司在现在来看都已经是名正言顺的中国重汽,能真正在外部分辨他们的生产厂家的,只能依靠这一个小铭牌。


驾驶室后部与重汽的其他卡车车型一样使用了卧铺外扩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增加实车的卧铺宽度,并且黄河X7的卧铺是上下同扩,保证了上卧铺的舒适度。

空滤进气管道延伸至驾驶室顶部,能够让发动机吸入更新鲜的空气。
内饰
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一些模具设备精细度越来越高,而成本却能够控制的很好,因此最近新出的模型。内饰基本上都能够将做工提升至曾经精细的水平。

打开车门,主驾驶门的内饰衬板不仅将大概的结构还原出来,还将部分在实车上采用镀铬装饰的部件涂装上了颜色,效果很好。

驾驶室登车踏板的细节还原也较好,将防滑的结构都还原出来了。但实车上非常麻烦的问题模型上也有所体现,就是受限于驾驶室设计的问题,登车踏板非常窄,非常不便于司乘人员进入驾驶室。


驾驶室内部的细节也过得去了,所有的按钮还有中控台结构细节都有还原,并且实车上涂装明显的结构也做了分色。座椅、地板的结构,一些较明显的细节也有还原,并且分色,效果确实不错。

卧铺区域的结构,细节相对较为简单,不过一些小细节还是较为亮眼,例如副驾驶窗上方的扶手。

副驾驶区域看过去,能看到中控台另一侧的细节;但这一侧的细节还原并不精致,空调出风口边缘的镀铬细节描色比较粗糙。

驾驶室顶部的细节还原较为精细,储物箱、天窗的结构都很清晰了,并且还有一定的分色。这个视角也能够看得到驾驶室内部受造型的影响之大,流线型设计大幅牺牲驾驶室内部的储物区域容积,甚至还影响了前文提到的车门与登车踏板结构。
底盘

黄河X7的发动机选配,只要是卡车相关行业的人士都能猜到——重汽目前自有的MC系列发动机,以及潍柴的WP系列发动机。潍柴提供WP10机型,作为偏入门的配置,而中高配置的发动机则均为MC系列。

根据模型的标示,实车配备的是MC系列目前功率最高的MC13H发动机,600马力的输出足够让黄河X7的实车应付全中国几乎所有的公路路况。发动机的细节还原较为完整,大的管路和发动机外部附件都有一定的还原,但缺乏一些管线的还原。

前轴配备了全挡泥板结构,不过模型上挡泥板固定在驾驶室顶部,随驾驶室抬起而抬起。

前保险杠底部的区域安装了整一块导流板,并且有一定的导流槽结构,能够将经过车辆底部的气流梳理顺畅,避免在底盘下方产生乱流,进而产生风阻影响油耗表现。

空滤安装在了发动机的正后方,挂车电气线路架的前部,借用发动机的热量,有利于空滤保持干爽,但更换滤芯时则必须抬起驾驶室。

大梁上方的操作平台面积很大,足够司乘人员进行挂车连接的操作,同时防滑细节也做到位,效果理想。

挂车电气线路弹性还行,能拉扯一定距离且不容易损坏。

底盘右侧布置了尾气处理结构、尿素箱和副油箱。模型里还原、安装国六级别后处理的,黄河X7模型是第一个。

左侧则完全被主油箱占据。同时,作为讲究空气动力的车型,底盘侧护板必不可少。而黄河X7在这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底部结构,能够更好地整理疏导气流。

大梁中部的一些控制设备,也随大梁一体冲压成型了,而并非独立结构零件。

从底部来看各底盘附件还原情况不错,但油箱的固定带并没有进行分色处理。传动轴粗细也符合实车的比例。


后桥必不可少的使用了全空气悬挂的设计,模型上将8个气囊的细节都还原了。当然模型上这些“气囊”并没有实际的减震压缩作用。

后挡泥板也使用全覆盖设计,能够很好地避免泥水溅起。挡泥板末端还有“黄河”的中文标示。


大梁末端的细节也较为丰富,不仅有电池盒结构,还有储气罐。毕竟大梁两侧需要更多的空间,空气悬架也需要更多的空气储蓄,这些细节的出现并不新奇,但却是必须。
包装盒

包装的印刷中规中矩,没有太多亮眼的细节,但也不朴素,需要交代的内容都有体现,做工也较为厚实,符合正常的包装盒要求。


后记
黄河X7是中国重汽近年来的第一款1:24比例牵引车模型,在此之前,豪沃T7h、汕德卡C7都是被授权生产1:36比例的牵引车模型,而这个比例并非市场最主流的比例。上一款1:24牵引车模型,则要追溯到多年前的豪瀚N7模型。黄河X7的做工较为精致,并没有给这款中国重汽的旗舰丢脸,并且因为老黄河JN150的原因,也使其销量不错,不少资深玩家都是JN150搭配X7成套购买。 其实中国重汽在模型收藏者较多的地区,都拥有很好的声誉和支持力度,但可惜重汽目前其他几款中流砥柱产品,例如豪沃、汕德卡,都没有推出1:24比例牵引车模型,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
文图:GKCL1